三七藥膳是中國藥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功效和價值一直為熟知藥膳的人們所喜愛,本站為讓更多不熟悉三七的人們更方便的了解三七,特別整理了一些關于三七藥膳的起源和歷史依據及其三七藥膳的著名特點的資料,以供交流參考。
三七藥膳綜述:
藥膳是祖國醫藥學的一組成部分。它在防病治病、滋補強身、抗老延年等方面具有獨到之處。三七藥膳是藥膳的組成部分,是根據防病治病、滋補強身、抗衰延年等的需要,依據傳統的方劑、“食療”、“食治”、“食補”和中醫理論,將三七與中藥材、食物相配伍,應用傳統的飲食烹調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制成的色、香、味、形俱佳的食品。它不是一種藥物,也不是一種藥物,也不同于一般的膳食,而是能防病治病、健體強身、延年益壽,具有食療功效的藥膳。
三七藥膳的起源:
中藥及其藥膳的起源和發展歷史,是從采集食用到有意識的試驗觀察,從口耳相傳到文字記載,其間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三七藥膳具有悠久的歷史。由于三七分布的地區狹。ㄔ颇鲜|南部和廣西西南部),古代這里是森林茂盛、人煙稀少、交通閉塞、文化落后的邊疆民族地區,三七藥膳在民間雖早有應用,但文字記載較少。
有關三七藥膳的歷史記載:
一:最早的記載可從《本草綱目》以前的《跌損妙方》中略見一斑。書中全身門、頭面門、身中門、背脊門、跟足門、金創門等都用參三七。六門中共用方133條。含有參三七的方40條。多以參三七為主。配伍活血祛淤、止血、理氣、止痛之品,如血竭、桃仁、木香、乳香等,有的用量多達一兩。如太陰穴傷,“猴骨、朱砂、參三七……羊血各一錢,共為末,好酒送服”又如凈瓶穴傷,“參三七、血竭……藕節引,酒燉服”等三七與食物同服的記載。
二:1596年(明萬歷二十四年),著名中醫藥學家李時珍在進行大量醫療、采藥等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參閱了近800余種經史、方書、藥書,并向農民、獵戶、漁民、軍勇、樵夫、藥農和鈴醫請教,歷時30年,前后三易其稿寫成《本草綱目》巨著。全書約190萬字,分52卷,收載藥物1892種,其中包括大量食物僅谷、菜、果三部就有300余種。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對明朝以前本草的一次大總結,三七這次在總結中脫穎而出!侗静菥V目》中有“吐血衄血山漆(即三七,下同)一線,自嚼米湯送下!a后血多山漆研末,米湯服一線”等有關三七與食物混服的記載,可謂三七藥膳的雛形。 李時珍將三七和功效概括為“止血、散血、定痛”,后世皆從其說。1860年,清?黃元御的《玉楸藥解》載三七能“和營止血、通脈行淤,行淤而劍新血”。至于甘味能“補”,三七的補益作用,《本草綱目》未提及。但是,在云南、廣西民間廣泛流傳三七“生打熟補”,一直將熟三七燉雞、三七蒸血鴿、三七蒸雞蛋等到作為補藥作用。其炮制方法是:將三七置入雞油中煎炸,以微黃為度,取出晾涼,即為熟三七,熟三七研磨為粉末稱熟三七粉。
三:最早記載三七補益作用的是清?趙學敏著的《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成書):“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亦功等,故人并稱日人參三七,為藥品中之最珍貴者!侗静菥V目拾遺》對三七藥膳記載比較詳細:如“治吐血《種福堂方》用雞蛋一個,打開,和人參三七末一錢,藕汁一小杯,陳酒半小杯,隔湯沌熟食之。不過二三枚,自愈”!叭〈竽鸽u,用蘇三七(即三七)煎湯,將雞煮少時,又將三七渣搗爛入雞腹,用線縫好,隔湯蒸至雞爛,去三七食雞,可以醫勞弱諸虛百損之病”等。1848年吳其!吨参锩麑崍D考》也曾提及“余聞田州(田七)至多,采以煨肉”。 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民眾文化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三七藥膳越來越受到世人的親睞。1947年,在昆明市福照街出現了三七汽鍋雞藥膳店,店名為“培養正氣”。當時,去吃汽鍋雞的顧客都習慣說:“走,培養正氣去”。從此,“三七汽鍋雞”便成不具有云南獨特風味的滋補名菜。
四: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蓬勃發展,對三七化學成分、藥理和臨床應用的深入研究,發現三七除傳統的“止血、散血、定痛”等功效外,在治療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和肝炎、胃病、癌癥等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許多三七保健食品、三七藥膳良方應運而生。在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文化生活、經濟收入不斷提高的推動下,三七藥膳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健身強體、防病治病的時尚!吨袊幧艑W》、《常用老年保健中藥》、《藥膳食譜集錦》等文獻均刊載了含三七成分的藥膳方劑。1988年,范昌編著的《實用三七栽培技術》一書中,首次提出“三七藥膳”,并收錄傳統三七藥膳方15首,對推動人民利用三七生物資源進行自我保健發揮了積極作用。20世紀末,由于化學藥物的副反應及現代病、富裕病、醫源性疾病及藥源性疾病的大量出現,人們要求“回歸大自然”的呼聲日益高漲,國際上已提出分醫學不兩大類:一類是疾病的醫學,醫療對象是半健康、健康人,目的是增進健康,執行者是醫師、營養保健師,場所不是在醫療機關而是健康增進中心,方法主要是食療、藥膳。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藥膳、中藥保健食品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重視。社會的發展、科技進步必將促進藥膳方興示未艾。2002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布了《關于直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對藥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禁用物品作出具體規定,其中三七保健品的開發應用提供了依據。
縱觀三七藥膳的興衰發展歷史,它與歷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學衰及人民生活水密切相關。進入21世紀,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2020年實現小康社會,人民文化物質生活中水平的迅速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加強,以及三七產業的發展,三七藥膳的應用普及將與時俱進,它將成為人們防病和日常生活中保障健康、養生防老及宴請親友的時尚,將不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長壽作出更大貢獻。
三七藥膳的特點:
三七藥膳是藥物與食物的有機結合。既有藥物的治療作用,又有食品的補養、充饑作用。其主要特點: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核心,強調藥食同源,在辨證論治的指導下,充發應用藥物與食物的性味與功能的統一,最大限度地促進芭物與食物的吸收、利用,以達到保健強身、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三七藥膳以中醫藥的理論為基礎,注重辨證論治煞費苦心食結合是中醫的傳統療法,為綜合治療中的一種重要方法 三七藥膳是以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結合本草學理論,采用辨證論治的方法進行調整補養的治療方法。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人機的整體,人現自然界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內的陰陽應平衡,氣血應調和,以保證人體的健康。人類生活于自然界,稟受天地陰陽之氣而生,應與自然界的氣候、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但由于氣候的異常變化,過度的勞累,精神壓力太大,飲食不節制等到諸多因素,很容易使氣、血、陰、陽平衡失調又不能自行恢復則產生疾病。同樣,生于大自然的各種動、植物也稟受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具有四氣、五味,與藥品的藥性一樣,食物也具有食性。用食物、藥物的偏性來調節人體的氣、血、陰、陽的失衡,即是三七藥膳食療之根本所在。 三七藥膳應在辨證論治的指導下選用對癥的中藥、食物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只有在正確的辨證基礎上,明了不同食用者的病變所在,有針對性地選用不同的藥膳,才能達到目的。在運用辨證論治原則的時候還應注意四時氣候、地理環境對人的生理、病理的影響,在不同的季節選用不同的三七藥膳。春宜升補,春季陽氣初生,大地復蘇,萬物生發向上,骨肝臟,應根據春季的特性,因勢利導,應用升補之法。充分調動人體的陽氣,使氣血調和。夏宜清補,夏季炎熱,火邪熾盛萬物繁茂,內應心臟,應根據夏令之時,人體臟腑氣血旺盛,采用清淡、清熱之品調節人體陰陽氣血。長夏宜淡補,長夏時值夏、秋之際,天熱下降,地濕上蒸,濕熱相纏,內應脾臟,應根據長夏之時采用淡滲之品,利濕健脾以達到氣血生化有源。秋宜不補,秋季陽氣收劍,陰氣滋長,氣候干燥,內應肺臟,此時五臟剛從夏季旺盛的代謝中舒緩過來,應進行陰陽平衡的滋補,以調節夏季臟腑功能的失調。冬宜溫補,今季天氣寒冷,陽氣深藏內應腎臟,此時應根據冬季封藏的特點,以溫熱大補之品來滋補人體氣血陰陽之不足,使臟腑的氣血旺盛,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一年四季,不論何時,都必須重視保養脾胃之氣。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好,藥膳才能充分吸收、轉化。
(二)三七藥膳以傳統的烹調藝術為手段 藥膳的主要原料是藥物和食物。它必須寓藥于食,寓性于味,融藥物功效與食物美味于一體。因此,它也就必須經精湛的烹調藝術為手段,借助燉、燜、煨、蒸、煮、熬、炒、鹵、燒等中國傳統的烹調方法。同時,按患者身體的需要進行中藥的調補、選料。對所選項用的中藥應根據藥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炮制、加工方法及分離提取方法,以保證制成的藥膳既具有一般美食的色、香、味、形,又可要享受美味的同時達到治病、保健和強身的目的。
(三)三七藥膳以治病、保健和強身為目的 食用一般膳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除饑餓,維持生存,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和獲得一種物質享受。服用一般藥物的目的則是為了治療疾病。而食用三七藥膳,除上述兩個目的兼而有之外,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使有病者得到治療,體弱者得以增進健康,健康者得以更加強壯。
注:本文由云南三七網http://www.758765.com/收集整理,轉載請保持連接和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