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入藥歷史悠久,作用奇特被歷代醫家視為藥中之寶,故有“金不換”之說法。
三七“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薄胺舱葥鋫麚p,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若受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沖心,杖后尤宜服之,產后服亦良。大抵此藥氣溫,味甘微苦,及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病”。
《本草新編》記載:
“三七根,止血之神藥也。無論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獨用亦效,加入于補氣補血藥中則更神。蓋此藥得補而無沸騰之患,補紅得此而有安靜之休也!
三七(常用藥用部分)
《玉揪藥解》記載:
三七能“和營止血,通脈行瘀,行瘀血而劍新血。凡產后、經期、跌打、癰腫,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傷、箭傷,一切新血皆止!
《本草匯言》記載:
“三七味甘微苦,性平,無毒!
《本草求真》記載:
“三七,世人僅知功能止血止痛。殊不知痛因血瘀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氣味苦溫,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
“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
《醫學衷中西錄》記載:
“三七,諸家多言性溫,然單服其末數錢,未有覺溫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為血衄要藥。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經絡,證變虛勞(凡用藥強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經絡成血痹虛勞)。兼治: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病下血新紅久不愈(宜與鴉膽子并用),腸中腐爛,浸成潰瘍。所下之痢色紫腥臭,雜以脂膜,此乃膜爛欲穿(三七能腐化生新,是以治之)。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癥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傷新血,允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瘡,以其末敷傷口,立能血止痛愈。若跌打損傷,內連臟腑經絡作疼痛者,敷之可消(當與大黃末等分,醋調敷)!庇衷疲骸胺帛徶驹谟诠钦,皆可用三七托之外出也!
1912年版《中國醫藥大辭典》記載:
“三七功用補血,去瘀損,止血衄,能通能補,功效最良,是方藥中之最珍貴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腫定痛,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傷新的優點;熟服可補益健體!